何鸣,1944年12月出生。1983年至1986年在南京教育学院就读美术专业。原南京高等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教师,高级教师。先后担任南京市第十届人大代表、第七届和第八届南京市建邺区政协副主席、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副秘书长。现任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市花鸟画研究会会长、南京书画院研究员。
1989年、1994年两度赴台讲学,1988年在美国密执安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联展,2001年应日本中国书法学院之邀赴日演讲,并应日本国际交流协会之邀参加国际艺术交流展。出版著作有《中国书画教材》、《中国花鸟画临本》、《中国画自学入门》等,主编《学画入门》、《新芥子园画谱》、《美术辞林》、《中国写意花鸟画技法》等。曾被香港无线电视台、亚洲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南京电视台摄录播放专题和专访片。传略入编《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获第三届国家优秀图书提名奖、江苏省第六届优秀图书特别奖、香港回归全国邀请展二等奖、中国现代文化学会铜奖、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优秀教师奖、南京市美术教育学科带头人、南京第四届名师称号等。
“竹者,虚心、清劲、有节也”
——记著名花鸟画家何鸣
许丽 周恺
1961年古都南京。一名喜欢绘画的少年来到太平路上的十竹斋,偶然看到著名画家李味青老师的一幅花鸟画《月月红》,充满了生命的活力,顿觉兴奋无比。从此,这位少年就与花鸟画结成了不解之缘。他就是【威尼斯人vnsr】-澳门尼威斯人网站8311校友何鸣。何鸣,笔名“师竹”,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民革南京市委委员、南京钟山书画院院长、原建邺区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画院理事。
贫贱不移立志从艺
何鸣,1944年生于南京,父亲在其五岁时去了台湾,何母含辛茹苦地抚养3个孩子长大,生活的窘困可想而知。
早在幼年时,何鸣就表现出对绘画的热爱。由于家境贫寒,迫于生计,他在寒暑假期间还要做苦力挣钱帮助母亲养家糊口,可是艰苦的生活却无法磨灭他对美术的爱好。他甚至还设想过长大了当裁缝,美其名曰“服装设计师”,只是因为裁缝还能够运用美术的成分。在中学时代,何鸣曾经经常徒步走到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的教室窗边旁听专业课程,去画斋欣赏画作。而发现“竹竿里人”李味青的画,堪称何鸣生命中的一次重大转折。
李味青又名树滋,号竹竿里人,晚年号葆真老人。出生在南京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学生时代有幸得到很多名家悉心指导,随萧俊贤学习山水,从谢公展、马万里学习花卉。1944年在重庆
心智为画笔流生机
自得李味青真传之后,何鸣画技日益精进。何鸣作画发自“心源”,决不套用陈规旧式,而完全感悟于现实生活,坚持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道路。何鸣自己说过:“中国花鸟画自发生、发展以来,拥有最为广大的欣赏者而经久不衰,究其原因(这里且不说有没有赋于花鸟画多少思想内涵或是有没有多么重大的主题)威尼斯人vnsr以为,除了花鸟画独特的笔墨形式美因素之外,感悟‘生机’,追寻‘生机’,捕捉‘生机’当是其重要的精灵”。他先后师从李味青、赵良翰、张正吟、谭勇等名家,又从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著名美术评论家、美学理论
何鸣重视对传统花鸟画的借鉴,借鉴的目的是为了开今,于是对宋、元、明、清名家以及近现代任伯年、齐白石、潘天寿、徐悲鸿、张书旗等人的作品,无不认真苦读、临仿,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
在中国传统的绘画中,花鸟画较之山水画实在更富有生命力,它并没有处在“穷途末路”,而是需要更多的人投入毕生的精力去发挥、创造,使之丰富和发展。何鸣在这些方面,是做出极大的努力的。他早期曾经临摹过任伯年的花鸟画,受到深切的启益。任伯年的花鸟画,早期接受传统的因素较多,但后期汲取了西洋画的造型和水彩画的技法,加以自己的创造,构图层出不穷,笔无常法,色彩丰富多变,其成就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何鸣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向前。在章法上,有时画十几只麻雀密集一条树枝上,有时却又孤鸟振翅高飞,构思十分灵巧。一树、一石、一草,经营位置也都匠心别运,特别是具有时代感的飞快节奏,线条流动明快,焦墨与留白的对比,用水法的变化多端,都摆脱前人的窠臼。何鸣的花鸟画能使人得到很大的满足。难怪他的花鸟画能远至美国、日本,以及台湾、香港,得到普遍的赞誉。在理论上何鸣也主张“标新立异”,吸收西方现代绘画理念以及技法中好的东西,但认为传统仍然是土壤,是根,只有在中国的土壤和根上生长,才是真正的中国艺术。要通过自己的亲身实验,用自己的作品来说话,而不是停留在大喊大叫的“理论”上。
南北东西谁愿分离
何鸣在取得艺术成就的同时,还为推动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87年,何鸣在香港举办由香港新华社主持的个人画展,时值改革开放之后对外大力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气候。在这次的画展上,何鸣的作品得到了媒体、文化界和香港市民的广泛好评。1989年 11月,何鸣赴台探亲并举办个人画展,开创了两岸艺术界交流的先河,而何鸣也成为祖国大陆第一个赴台从事艺术交流的著名画家,在宝岛艺术界掀起一片热潮,对推进两岸文化艺术交流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在为期两个月的个展和讲学期间,《中国新闻》、《新华日报》及台湾的“台视”、“华视”、“中广”、《联合报》等17家新闻机构都给予了肯定的报道,几乎异口同声地认为:“何鸣有机会成为大陆第一位直接赴台探视并举办画展的画家,备受文艺界人士的重视,这是海峡两岸绘画人士直接交流的一次有前瞻性和历史性的良好开端。”在这次展出中,有一幅何鸣先生精心绘制的《九思月圆图》,画有九只鹭鸶相聚在河畔,凝视着水中的圆月,题款上写道:“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把期盼团聚不愿分离的心情表露无遗,令观赏者产生强烈共鸣。“九思”,啊,久思!台湾同胞读懂了!这一表达出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心愿的珍贵作品被台湾美术馆永久收藏。此间,台湾著名书画家李毂摩(蒋经国先生好友)、刘牧石、柯耀东、王荣武四人相约,与何鸣合作一幅六尺长幅《大地回春图》。当何鸣先生画完最后一笔时,他想到了难以与台湾的父亲共享天伦,热泪夺眶而出,双唇嗫嚅,久久说不出一句说来。是啊,四十年来,阴晴圆缺,悲欢离合,惊涛裂岸,午夜梦回,盼归啊,空把心操碎。《大地回春图》正是表达了这种骨肉同胞渴望团圆的心情,在场的人无不唏嘘涕零。离台时,台湾书画篆刻家柳炎辰特地送给何鸣先生一方石刻,上书:“难报三春晖”,个中之意,自是不言而喻。这次画展,犹如一艘无坚不摧的破冰船,划破了封锁四十年的坚冰,两岸人民的心不断地被拉近,拉近…… 此后何鸣不断赴港、台、美国、日本等地,宣传和讲学中国画。
辛勤耕耘硕果累累
作为画坛技法与理论并茂的“双栖型”画家,何鸣在精研绘画艺术的同时,还长年致力于美术推广普及等教育工作,他曾任南京女子中专高级美术教师,参与创办了江苏老年大学并为其编写教材,课堂教学精益求精,理论研究成果丰硕,著有《中国画自学入门——花鸟》,入编江苏省跨世纪农村书库,并获第三届国家优秀图书提名奖和第六届江苏省优秀图书特别奖。任《中国花鸟画入门》、《学画入门》主编,并独著《学画入门》一册,参编《中国画教材》、合著《新介子园画谱》和《美术辞林·中国绘画分卷》等。论文主要有《关于“美术鉴赏”课程中审美心理研究》获省级评比一等奖,《物趣,情怀与文学性》由陕西美术出版社出版,作为技法和理论并茂的“双栖型”画家,
流年似水,已过花甲之年的